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迁都事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力排众议,从奄迁都到殷,开启了商朝此后二百多年的灿烂文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从栎阳迁都咸阳,加快了秦国崛起的步伐;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赢得了中原文化的认同;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开平府迁都燕京,改称大都,从此绘就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阔的版图。
迁都,需要足够的胆识与气魄。接下来,该轮到哪一位帝王了呢?
第七十七集 永乐迁都
公元1402年,是明太祖之孙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他的叔父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的第四年。因为担心分封在外的叔父们兵权太重,建文帝即位后即着手削藩,这立即引起了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的反抗。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北平起兵。四年后,燕王军队在谷王朱穗、曹国公李景隆等人的内应下,攻下都城南京,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踪。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四十三岁的朱棣即将成为明王朝新的主宰者。
就在这一年的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在谒拜朱元璋孝陵归来的途中,导演了一场黄袍加身的劝进闹剧。一番装模作样后,朱棣即皇帝位。从此,皇位正式易主。公元1403年,明王朝的年号被更改为永乐,明朝历史进入了永乐时代。永乐元年正月,朱棣在南京郊区隆重祭祀天地后,回到奉天殿。群臣行礼之后,善于揣摩上意的礼部尚书李至刚向朱棣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以北平为北京,这开启了明朝迁都的序幕。然而,大明王朝的国都由南京迁至北平,不仅要举全国之力,而且,后来花了整整十九年才得以实现。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毛佩琦:都城在哪里,牵扯到国家(君主)对于他的广大疆土的控制,同时他还要考虑到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诸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永乐元年,李至刚提出来要迁都,这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一个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
李至刚恰恰说出了朱棣的心意,应该说,这不仅是朱棣的心意,也是朱元璋的遗愿。在大明王朝最初的几十年时间里,都城定在哪里,似乎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曾对汴梁、洛阳、西安等城市做过考察,他还曾在家乡凤阳建中都皇城,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途停建,转而修缮南京城。但是,南京似乎也并非朱元璋心中理想的都城,晚年的朱元璋曾特意派出太子朱标北巡,考察迁都之事。遗憾的是,太子朱标不幸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迁都之事就此搁置。
将都城迁往北平,在朱棣看来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他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同年二月,朱棣下诏,设置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于是,北京俨然成为第二国都。完成太祖的夙愿,虽让朱棣迁都北京的理由显得名正言顺,但是,统一朝中对迁都的认识,完成迁都的各项准备工作,时机还远未成熟。对朱棣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来说,迁都还有他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这样一段血淋淋的记录:方孝孺之党坐死八百七十人,邹瑾案诛戮四百四十人,练子宁之狱弃市一百五十人,陈廸之党杖戍一百八十人,司中之系姻娅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狱全家抄提三百一十七人,董镛之逮姻族死戍一百三十人,以上七案共牵连两千二百多人。朱棣皇位的取得,在众多建文旧臣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因此,朱棣取得皇位之后,他们有的效死建文帝,有的逃匿不仕,有的甚至图谋行刺朱棣。朱棣十分恼怒,大肆屠戮建文旧臣,特别是身为帝师的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写即位诏书而被株杀十族,比九族还多一族——学生。一人受株,更多的人受到连累,就像瓜藤一样绵延不绝,形成所谓的“瓜蔓抄”。
15世纪初年的南京城,被朱棣残酷杀戮后的血腥、恐怖和疑惧气氛所笼罩,经久不散。然而,再强悍的心灵,于夜深人静之时扪心自问,多少也会有几分脆弱与不安。朱棣曾问手下大臣:我这样做,是不是得罪天地祖宗?手下安慰他说:陛下应天顺人,克成先志,何罪?朱棣这才心里稍稍感到安慰。然而,如果过分强调迁都与逃避心灵自责的关系,未免把这位铁血帝王看得软弱。其实,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主要是出于现实考虑,是要控制北方边界。
公元1368年八月,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率领明朝军对攻克元大都,元顺帝被赶回北方,蒙元残余势力就此开始了与明朝的长期对抗。后来,朱元璋将自己的四个成年儿子分封在西安、太原、北平、大宁为王,镇守边疆。在之后与蒙古军队的战争中,北平几次都被作为军队调集的集散地。从战略角度考虑,将首都定在北京是一个极具胆识的选择。朱棣挺身站在北方前线,树立了天子狩边的气概。但是,朱棣迁都,除加强北部边防之意外,还有他更宏伟的英雄之略。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毛佩琦:明成祖如果要做一个伟大的帝王,他有一个现成学习的榜样,就是忽必烈。北京不仅可以控制广大黄河两岸,广大江南江北,还可以控制长城以北,大漠以北,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选择。
自秦朝以来,很多朝代都把长城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武装势力的屏障,而朱棣则要“控四夷而制天下”,把王朝的势力延伸到长城以北,建立一个与元帝国相媲美的强大王朝。在这张宏伟壮阔的大明版图中,北京是整个国家的中心,因此,朱棣不惜多次北征,壮志不已。然而,朱棣面对的满朝文武,又有几人能读懂他的雄心?
的确,迁都是一项极其巨大而复杂的政治、经济乃至心理变化的工程。朱棣对新都的经营,首先从移民展开。永乐元年(公元1403)十月,一批被流放的犯人移往北京地区进行垦荒;接着,直隶、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富民,总共近四千户落籍北京。永乐二年(公元1404)和永乐三年(公元1405),政府又将山西太原等地二万户居民迁至北京地区;另外,南京、浙江富民三千户亦被迁至北京的宛平和大兴两县。从此,北京地区的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劳动力充盈,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毛佩琦:作为一个都城,它必须(以)一个繁荣的经济做支撑,所以当时就开始了大规模移民。这种大规模移民不仅仅是为往都城去移,而(且)是从山西这些地方,所谓窄乡,向河北、山东,所谓宽乡来迁移。其实这种移民,早在洪武时期就曾经有过,只不过是在永乐时期规模更大,持续的时间更久。
永乐四年(公元1406),以营建皇帝北巡宫殿为名,北京悄悄开始修建。然而,一个庞大帝国迁都,势必牵动全国的神经。都城的营建,除了要聚集大量的人力,还需要调配和聚拢各种资源,其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粮食。眼下仅仅依靠大量的移民屯田,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首都的粮食供应。
永乐七年(公元1409)二月十一日,朱棣踏上了他登基后的第一次北巡。他从南京出发,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北京。随同他一同北上的,还有一个处理政务的行政班子。天子所在的地方称“行在”,随行的朝廷大员职衔中便也多了“行在”的字样。皇帝及政府大员的到来,表明此时的北京分担了帝国的部分行政功能。然而,这次北巡的舟车劳顿,也让朱棣感觉到营建新都城的最大难题——物资运输。
依靠水路沟通南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多位帝王的梦想。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连通了南起杭州北至涿郡的京杭大运河。元朝则增修了通惠河、洛州河和会通河,与隋代运河连接起来,但这条新的运河从未全线通航过。公元1391年,黄河在河南原阳西南决口,从此,会通河淤塞报废。到朱元璋统治时期,北方及辽东一带的军粮运输,只能依靠风险损耗极大的海运,以及费时费力的陆运。重新疏通运河,显然是解决迁都物资运输的最佳选择。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初,朱棣命令重修大运河。三月,工部尚书宋礼和刑部侍郎金纯带领三十万丁夫开始疏浚会通河。一年后,汶水改道,会通河疏浚并拓宽。两年后,朱棣又派平江伯陈瑄负责运河,开凿了淮安段的清江浦。短短一年之后,陈瑄完成任务,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
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这条为迁都而疏浚贯通的京杭大运河,依然发挥着强大的运输功能。而当年从杭州湾向北延伸近两千公里的大运河,一经疏通,立刻就成为明朝粮食运输的大动脉,这条大运河连接长江、淮河、黄河与卫河,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和天津,十万余官兵、几千艘运粮船,沿着世界上最长的人造水路,长年南来北往。朱棣在位期间,这条大运河每年向北方运输的粮食多达六百万石,确保了京城的粮食供给,这一数字是朱元璋时期的六倍。
更为重要的是,疏浚后的大运河也成为营建北京城所需大量物料的运输通道。在完成漕运的基本任务外,负责运送粮食的船工和押运粮食的官兵,允许随船携带少量货物与沿途当地人进行交易。于是,运河两岸一些漕运码头开始繁荣起来,北方的街市上常常会出现来自南方的特产,热闹的运河码头也混杂着南腔北调。
张利民 天津社科院历史所所长
张利民:交通建立了代表着物资交流通畅了,这样,运河就沟通了南北方的物资交流,所以(形成了)几个节点。临清是个节点,扬州是个节点,天津是个节点,靠什么发展,靠土宜,土是土产的土,宜是便宜的宜。实际上允许他们带一定的当地的、南方的土特产,到这边来卖。
霍庆顺从小就生活在运河边的杨柳青镇,他大半辈子都在和木版年画打交道。
霍庆顺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
霍庆顺:杨柳青年画给人一个柔和感,要透出精和细,还透出透亮。那种飘逸性通过刻,能刻出来,你画,往往你画不出来。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曾经出现过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兴旺景象。在霍庆顺看来,杨柳青年画的兴盛,与门前的这条大运河有着不解之缘。
霍庆顺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
霍庆顺:因为你做年画,你就需要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必须从南方来进。你比如说颜色也好,笔也好,墨也好,大部分都是从南方运过来的,通过航道运输,也就是运河靠漕运运到这来。
苏州的颜料,宣城的纸,湖州的毛笔,这些品质优秀的南方材料使杨柳青年画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几百年来传承至今。在运河沿岸,更多的城市因漕运的畅通逐渐繁盛。近两千公里的大运河,成了沟通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
大运河疏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朱棣再一次踏上了北巡的行程。这次到达北京后,朱棣一呆就是三年。他似乎越来越喜欢这座未来的国都皇城,朱棣几乎将南京忘却了。皇帝第二次北巡,让明王朝的权力中心越来越向北京集中。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毛佩琦:大运河的开通,就好比是京广铁路的开通,它带动了周边一系列的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它是(明代)中华民族走向大一统、走向大融合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背后的支持。
就在第二次北巡期间,朱棣还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徐皇后安葬在北京。永乐五年(公元1407),与朱棣生死与共的徐皇后在南京去世,久久未葬。就在第二次北巡出发之前,朱棣令次子汉王朱高煦护送徐皇后的灵柩前往北京,最终安葬在了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之中。按照明太祖关于帝后合葬的定制,这座陵墓也将是朱棣本人的陵寝。皇后下葬长陵这一举动等于向天下表明,迁都北京的行动即将全面展开。
集天下良材,是营建北京城的必需品,这场牵动全国的原料大采办早在永乐四年(公元1406)就已开始。长江上游的横断山脉崇山峻岭、人迹罕至,是珍贵楠木的产地。为了给即将兴建的都城准备木料,数以万计的民夫披荆斩棘,入山采木。经过严格挑选的优质木材,由于体量巨大,先要经临时开掘的山路,由民夫运送到最近的河道,漂流进入长江,然后顺运河一路北上。在没有现代运输工具的时代,巨木采伐、运输过程中的人力死伤可想而知,曾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比喻。万里辗转而来的木材,堆放在崇文门外的神木厂,供北京城的建筑使用。
建设都城所需的另一种重要原料,就是石材。产自北京周边的汉白玉色调浑白、质地均匀、体积较大,成为修建皇城的首选。然而,这些优质的石材往往埋藏较深,开采异常艰辛。都城营建所需的物料,很多都是各地专供北京的,运河边的苏州御窑就专门为皇宫制作地砖。这种两尺见方的地砖以特有的黏土作原料,经过繁琐的手工工艺制作而成,从永乐时期开始,它就一直是紫禁城的专用品,用来铺设皇宫最重要的宫殿。经过千挑万选后,只有那些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的地砖,才能被运往京城,因此又被称为金砖。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社会里,建设北京所需的任何一种材料,无不是品质最优、工艺最好、价值最高的,制作要求也最为严格。从宫城营建的第一天起,就有很多工匠的身家性命与这座建筑绑在了一起。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的准备,花费了整整十年时间。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北京城营建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其中最为庞大的工程当属都城的核心建筑——紫禁城。
王子林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
王子林:整个天空有三大星垣,居中的叫紫薇垣,紫薇垣就是紫宫。紫就是此的意思,宫就是中的意思,紫薇紫宫,就是此中,就是这个中心就称为紫宫,那么这个是天帝住的地方。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就有人把那个皇宫称为禁城,进而称为紫禁城。
处于都城中心的紫禁城,四周城墙高筑,墙外护城河环绕,宫中有八千余间房屋。整个宫殿格局按前殿后寝的礼制规范建设而成,前三殿包括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用于朝廷大典及皇帝重要朝会;后三宫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用于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及生活起居;文华殿、武英殿、东六宫、西六宫则分列左右,严格对称。宫殿设计所蕴含的礼制规范更是超乎想象,从台阶数量到大殿的尺寸,甚至小到一颗门钉,都不是随意安放。
在谨身殿,也就是今天的保和殿背后,就安放着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汉白玉石雕。它长16.57米,宽3.07米,厚1.07米,重量超过二百吨。石料的开采就花了十多年时间,运送它更是费尽了周折。巨大的方木拼接成旱船,从房山通往北京的沿途开凿了无数水井,在泼水成冰的冬季开始运输。有资料记载,运送这块巨石,共动用人力两万六千人、骡马一千八百头,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费尽周折安放的大石雕有什么特殊意义,史料并没有给出更多的解释,然而我们今天可以肯定的是,它恰恰位于紫禁城,乃至整个北京城规划的重要基准线——中轴线上,大概也为求得江山永固的寓意吧。
王子林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
王子林:中轴线把北京城和紫禁城分成了两半,凡是代表文的那些建筑,属于文的都在东边,属于武的建筑都在西边,这个就是儒家的最高的哲学思想,就是以一阴一阳之为道的思想。当皇帝坐在这个宝座上面的时候,他的东边是文,西边是武,也就是阴阳,阴阳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天道。天道主生,也就是要求你统治者要效法天道,替天行道,推行仁政,把善施给普天之下,让老百姓都幸福、都快乐,这就是紫禁城营建的最高的思想。
营建材料堆积如山,规划设计细致缜密,无数工匠开始在这块几十万平方米的场地上有序施工。北京,一时间成为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
李燮平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李燮平:咱们见到的紫禁城,尽管规模非常宏大,(但)能够看到的部分,其实不过占全部工作量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地皮以下是十三层大砖,就是(用)城砖满铺满挤,是纯灰来砌制的。那么在这些大砖的基础下面,才是一层三合土,一层碎砖层,我们叫尬尬层,就是把碎砖(铺底)然后要压,再把它碾实一层一层筑起来,所以它的基础工程非常费时。
据史料记载,修建皇城动用了十万夫匠、百万工役,而当时全国的人口不超过一亿,只有少数人被历史记录了下来。泰宁侯陈珪,永乐四年(公元1406),被任命为督建北京城的总指挥,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负责设计的蔡信,木匠出身的蒯祥、郭文英、徐杲,瓦匠出身的杨青,石匠出身的陆祥等等,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获得了皇帝的褒奖。其中,蔡信、蒯祥甚至由工匠授官,最后做到工部侍郎,官至正三品。
李燮平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李燮平:那么多的人同时被提成为官员,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因为自古以来都是以读书求仕途,还没有多少人能够通过手艺换得官位,这种情况极少,所以也就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建树有多大。
名垂青史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工匠们默默无闻终其一生,但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城就是最好的见证,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听到许多关于他们建造这座皇城的传奇故事。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浅野浩克是一位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师,他此行来到苏州,是希望为自己的一项设计找到最为传统的中国建筑工艺。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见到了中国香山帮匠人的传承人陆耀祖。香山帮,这个生活在太湖边上的工匠群体,自明代开始脱颖而出。朱棣营建北京时,香山的工匠从这里沿运河北上,将精湛的建筑技艺带到了北京城。香山帮最引以为荣的作品,莫过于蒯祥主持建造的紫禁城承天门,也就是现在的天安门。香山帮的古建技法,如今已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和符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拿到日本设计师浅野浩克的设计要求后,陆耀祖和几位香山帮传承人一起开始研究工艺细节。斗拱的尺寸,门窗的结构,梁柱的布局,这些极其讲究的古建营造技艺,处处都凝结着香山帮先祖的智慧与心血。六百多年前,正是这个来自太湖之滨的工匠群体,凭借其精湛的技艺、执着的精神,和全国各地百万工匠一起,来共同创造一个建筑工程奇迹。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九月,紫禁城基本竣工,一朵建筑奇葩终于盛开在拥有古老文明的东方。这座辉煌的宫殿,不仅气势磅礴、精美绝伦,同时还巧妙地蕴含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念。古代人认为,山为实气,水是虚气,因此,背山面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共同追求。紫禁城后面的万岁山(景山)与昌平长陵的天寿山遥遥相对,将龙脉之气引入宫城;金水河从万岁山西北方向注入护城河的西北角,引入紫禁城内,蜿蜒而行,经武英殿、文华殿、太和殿、东华门等重要建筑与宫殿,形成水抱之势。这样,有山有水,紫禁城就变得气韵生动。然而,这一山一水的布局,还有更为玄妙的考虑。
王子林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
王子林:当时古代社会,也是相信神的社会,君权神授。那么朱棣把谁搬出来了?把一个天神,这个天神叫玄武,就是我们民间称的真武大帝,把他搬过来了。玄武的象征就是龟和蛇结合在一起,所以说永乐时候,紫禁城后面这个山(景山)叫万岁山,万岁,什么最长寿?就是龟。那么紫禁城里面有一条金水河,这条河蜿蜒曲折,就像一条蛇一样。那么龟和蛇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一个天神,天神玄武。那么整个紫禁城就是在天神玄武的保护之中,怀抱里面。
在缜密的风水观念布局下,在儒家哲学的指引下,整个北京城沿中轴线铺展开来。辉煌的皇宫之外是皇城,正门为承天门,也就是清代改名的天安门。向南至大明门为宽阔的大道,道路两侧筑有东、西千步廊,千步廊左侧为礼、户、吏、兵、工五部等中央机构,右侧为五军都督府衙所。皇城之外为大城,南部为繁华商业区,大城共开九门,大城南郊建有皇帝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和山川坛。
皇城营建基本竣工,中央机构进驻完毕,街市林立、人群熙攘,帝都北京初显繁荣。营造北京城的十多年间,大明帝国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明成祖朱棣也从不惑之年走向了花甲。四十年前,他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时,满目荒凉;四十年后,他让这个城市变得光彩夺目。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十月,朱棣带领许多大臣,并携带着各府部的印信,入居新落成的都城。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初一,是朱棣钦定为迁都大典的日子。这一天的北京城,红日东升,天朗气清,冰雪融化,朱棣在奉天殿接受群臣的朝贺。礼部主事萧仪曾这样描述这一场景:九夷八蛮,莫不来廷,山呼之声,远迩欢动。与新都北京的华丽和热闹相比,南京却是另一幅模样。迁都之后,南京变成了陪都,这里虽然保留着整套的中央机构,但各部门的名称之前都要加上“南京”二字。
然而,朱棣近二十年的努力只换来了四个多月的兴奋。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四月初八,紫禁城最辉煌的建筑三大殿莫名其妙地遭到雷击,三大殿在天火中化为灰烬,直到二十年后才得以重建。这一场天灾引发了朝廷的地震,朱棣认为,天降灾难一定是自己的执政出了问题,他不仅下令减免赋税、惩治失职官员,还取消了自己的生日庆祝活动。他下诏让大臣直言上书,批评自己的不妥言行。令朱棣没有想到的是,迁都再一次饱受诟病。
言官邹缉上书,直陈新都营建劳民伤财,还提到强拆民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而礼部主事萧仪的奏疏则批评永乐皇帝,弃绝南京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朱棣大怒,以谤君之罪处死萧仪,邹缉定罪为多斥时政,其他直言的大臣也全都下狱。惩处十分严厉,但反对之声仍甚嚣尘上,朱棣让质疑迁都的科道言官们和支持迁都的部院大臣一起在午门外跪下进行辩论,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户部尚书夏原吉深知皇帝其实只是想就此事推卸自己的责任,便主动将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他让太监转呈皇帝说:给事中、御史属于言官,而且是应诏求言,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别的什么意思。我等作为大臣,在迁都一事上没有统筹好,罪该万死。朱棣见终于有大臣愿意揽下责任,心情才平复,此事遂告平息。雄才大略、胸怀天下的永乐皇帝朱棣,此时实实在在地感到了不为人所理解的痛苦与悲哀。然而,无论怎样的争论,都改变不了迁都这一既成事实,北京已经以国都的身份开启了它对这个王朝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毛佩琦:他实际上影响了以后几百年的政治格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明成祖也是一个带有开创性的皇帝。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实际上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西北地区,明朝当时派出了很多使者,出使西域。同时明朝在建都北京以后,继承了元朝的做法,就是加强对西藏的控制。所以迁都北京是一个综合的工程,是一个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一步。
不仅如此,迁都北京还相对缓和了宋、元以来中国经济南强北弱的趋势。尽管朱棣迁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北方经济总体上仍然落后于南方,但国家权力中心的北迁给北方注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给中国地域经济结构布局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也就是明政府正式迁都北京后的第四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的回师途中,突然去世。直到今天,关于朱棣迁都的争论还在继续。有人认为,正是迁都形成的天子狩边的局面,让明王朝在之后的二百年里,多次把都城暴露在蒙古军队及满清八旗骑兵的攻击之下,并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更有人质疑,朱棣迁都是把眼光放在北方浩瀚的草原和沙漠,间接导致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停止,使地理大发现让位于西方。
朱棣死后,紫禁城金銮宝座上的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这座百万民众为之付出巨大艰辛劳作乃至生命的北京城,这座耗费永乐皇帝无数心血和帝国巨额财富的紫禁城,一直成为国人的目光聚焦之所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枢。之后近六百年中,除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二十余年外,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枢。
今天,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已不再是昔日的皇家禁地,而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已经成为两千多万人口共同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13亿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家园。北京,它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也属于东方,属于世界。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文本77 第七十七集 永乐迁都-天天快播
【天天热闻】小米智能快递柜公司增资至3000万# 增幅2900%
“灵动岛”双前摄设计!小米13 Lite曝光
比去年第一轮大得多!乌方:俄军“新一轮大规模攻势已开始”!俄副外长刚表态:已准备好与乌无条件谈判
当前焦点!与时俱进筑牢消费者权益“防火墙”(人民时评)
想让孩子少生病,这18件事千万别做丨儿科医生忠告
男的生日一般送什么_当前焦点
李自成用15年打下的江山,为什么只用42天就葬送掉了?
当前资讯!西厢艳潭_关于西厢艳潭的基本详情介绍
半山如玉半山似金,这样的黄河大峡谷你可曾见过? 头条
惊天大逆转!国乒世界冠军1-8落后翻盘,张本智和空砍2分没用 焦点热文
NoneBot2开源通信框架安装配置指南 - Go-cqhttp_全球简讯
塔图姆41分,怀特贡献33+10,联盟老大轻取黄蜂
肺活量 标准_肺活量标准是什么
帐和账的区别和用法_帐和账的区别组词-天天新要闻
快看:流产后饮食需要注意什么事项_流产后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每日热文:学籍状态注册学籍是什么意思
摩托罗拉droid_turbo,Turbo配置全曝光
【速看料】给初一女孩买什么礼物
阳了应该怎么办-阳性感染者如何用药 02月10日20时吉林白城疫情数据-天天讯息
软文写作这9条,让你轻松掌握文案写作的要点
石泉县池河小学:“晾晒”特色作业 秀出“多彩寒假”_天天微头条
去俄罗斯送什么礼物好 全球热资讯
海南澄迈:数字化转型 高质量发展 世界微资讯
彩色铅笔裤哪个牌子好 彩色铅笔裤十大品牌排行榜-焦点观察
资源优势释放发展动能 通化人参产业加速崛起
飞天云动现涨近7% 股价暂现三连阳
重磅!湖南湘江新区促进金融业发展再出新政 环球聚焦
支付宝怎么转账到支付宝账户
当前看点!杨紫张一山综艺节目叫什么_杨紫张一山综艺节目
靴的拼音和组词_关于靴的拼音和组词的介绍-全球快播报
金刚线板块2月9日涨1.09%,美畅股份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出4125.81万元
钱塘江现神秘漩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天天头条
晚上可以泡脚姜水吗_晚上能用姜水泡脚吗-世界观点
全国首条高速公路充换电走廊首批充换电站在川投用
时代沃顿_时代沃顿ro膜
相关新闻